服務領域
地址:重慶市江北區(qū)港城西路53號聚峰國際2幢3單元6樓
電子郵箱:cqtpzhb@163.com
綜合辦公室:023-86849443
市場經營部:023-86849440
傳真:023-86849439
郵編:400026
天興洲大橋填補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投稿人:鋼橋面 發(fā)布時間:2012-06-25 累計點擊數:[] [字號:大 中 小]
中國橋梁網 (通訊員 張耿 劉家華)6月14日,2011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武漢東湖賓館隆重召開,中鐵大橋局在天興洲長江大橋建設中采用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獲得了湖北省多年空缺的科技進步特等獎。
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鴻忠,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國生,等省領導出席大會,大會由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省總工會主席張昌爾主持。201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代表,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qū)政府分管科技工作負責人,各有關部門、在鄂部分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大型企業(yè)分管科技工作的負責人共300余人參加會議。
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宣讀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2011年度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2011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共授予317個項目(人),其中突出貢獻獎1人,自然科學獎25項,技術發(fā)明獎19項,科技進步獎249項,成果推廣獎14項,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新獎18家。李鴻忠等各位省市領導為獲得2011年湖北省科學技術獎的代表頒發(fā)了證書和獎金。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成果榮獲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該項目2011年度還獲得了中國鐵道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科技進步特等獎。
“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成果是依托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工程完全自主開發(fā)的大跨度公鐵兩用橋梁建造技術。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是中國鐵路客運專線第一座跨越長江的特大型公鐵兩用橋梁,是世界上第一座按四線鐵路修建的公鐵兩用橋梁。
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開展了多項關鍵技術攻關,形成了五大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了三索面三主桁斜拉橋新結構,解決了橋梁跨度大、橋面寬、活載重、列車速度快帶來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我國鐵路橋梁跨度從300m級到500m級的飛躍;首次采用邊跨公路混凝土橋面板與主桁結合、中跨公路面鋼正交異性板與主桁結合共同受力的混合組合結構,解決了超大跨度公鐵兩用橋梁中跨加載時的邊墩負反力問題,同時提高橋梁結構的豎向剛度以適應高速列車運行;鋼桁梁安裝采用節(jié)段整體架設技術,實現了我國鋼桁梁架設從傳統(tǒng)的單根桿件安裝向工廠整體制造、工地大節(jié)段架設的轉變,大量減少了工地的焊接工作,提高了鋼梁的安裝效率;首創(chuàng)吊箱圍堰錨墩定位及圍堰隨長江水位變化帶載升降技術,實現了大型深水圍堰的精確定位,提高了圍堰的渡汛能力;研制了KTY4000型全液壓動力頭鉆機,把長江深水中鉆孔能力從3m直徑提高至4m;研制了700t架梁吊機,實現了桁段架設中的多點起吊和精確對位。
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鴻忠,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國生,等省領導出席大會,大會由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省總工會主席張昌爾主持。201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代表,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qū)政府分管科技工作負責人,各有關部門、在鄂部分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大型企業(yè)分管科技工作的負責人共300余人參加會議。
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宣讀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2011年度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2011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共授予317個項目(人),其中突出貢獻獎1人,自然科學獎25項,技術發(fā)明獎19項,科技進步獎249項,成果推廣獎14項,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新獎18家。李鴻忠等各位省市領導為獲得2011年湖北省科學技術獎的代表頒發(fā)了證書和獎金。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成果榮獲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該項目2011年度還獲得了中國鐵道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科技進步特等獎。
“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成果是依托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工程完全自主開發(fā)的大跨度公鐵兩用橋梁建造技術。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是中國鐵路客運專線第一座跨越長江的特大型公鐵兩用橋梁,是世界上第一座按四線鐵路修建的公鐵兩用橋梁。
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開展了多項關鍵技術攻關,形成了五大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了三索面三主桁斜拉橋新結構,解決了橋梁跨度大、橋面寬、活載重、列車速度快帶來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我國鐵路橋梁跨度從300m級到500m級的飛躍;首次采用邊跨公路混凝土橋面板與主桁結合、中跨公路面鋼正交異性板與主桁結合共同受力的混合組合結構,解決了超大跨度公鐵兩用橋梁中跨加載時的邊墩負反力問題,同時提高橋梁結構的豎向剛度以適應高速列車運行;鋼桁梁安裝采用節(jié)段整體架設技術,實現了我國鋼桁梁架設從傳統(tǒng)的單根桿件安裝向工廠整體制造、工地大節(jié)段架設的轉變,大量減少了工地的焊接工作,提高了鋼梁的安裝效率;首創(chuàng)吊箱圍堰錨墩定位及圍堰隨長江水位變化帶載升降技術,實現了大型深水圍堰的精確定位,提高了圍堰的渡汛能力;研制了KTY4000型全液壓動力頭鉆機,把長江深水中鉆孔能力從3m直徑提高至4m;研制了700t架梁吊機,實現了桁段架設中的多點起吊和精確對位。
【上一頁】:山西:四年治超成效彰顯 交通事故減少四千多起
【下一頁】:銅陵橋跨長河連續(xù)梁被評為標準化工地